|
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(記者 于文靜、董峻)近日,江蘇“西瓜裂瓜”經媒體報道后,公眾對西瓜開裂的原因以及膨大劑的使用產生了諸多疑問。膨大劑究竟是什么?國家是否允許其用于農業(yè)生產?對人體是否有危害?……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農業(yè)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朝賢。
" Y. Z q. T8 |: u$ U' K4 E! U$ N 張朝賢認為,江蘇一些地方出現“西瓜裂瓜”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引起的。首先,與種植的品種有關。此次出現“裂瓜”的西瓜品種叫“日本全能冠軍”,去年剛在當地引進推廣,其特點是皮薄、易裂。其次,是天氣因素和西瓜生長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第三,與膨大劑使用時期不當有關。江蘇一些瓜農是在西瓜已經接近成熟時施用,容易出現裂瓜。就目前情況看,江蘇局地出現的西瓜“裂瓜”現象屬個別情況,以前在國內很少出現,目前也未在其他省份發(fā)生。這類問題是生產技術問題,而非質量安全問題。
0 m# r. q ?: e 張朝賢表示,目前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已在世界上廣泛應用于農林業(yè)生產。中國從50年代起開始生產和應用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。它的應用可以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、改進農產品品質。, H' c% i9 A( w2 T9 \0 x5 h
據介紹,大家所說的“膨大劑”屬于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中的一類,具有加速細胞分裂,促進細胞增大、分化和蛋白質合成,提高座果率和促進果實增大的作用。常用的有氯吡脲、赤霉酸。在中國,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園藝作物上,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。從多年使用的情況看,技術成熟,生產效果好。 h( d! c% D2 o
張朝賢說,中國明確將膨大劑納入農藥管理范圍進行嚴格的控制。按照《農藥管理條例》的規(guī)定,只有取得農藥登記并辦理了生產許可的農藥產品,才能進行生產、經營和使用。已使用的農藥,若發(fā)現對農林生產、人畜安全或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有較大風險時,將限制使用或撤銷登記。6 K J. R; u0 u& D; I; ]
氯吡脲、赤霉酸在中國屬于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。中國在批準農藥登記時,在標簽上規(guī)定了用藥時期、劑量和施用方法,標注了使用范圍和安全間隔期。同時,先后制定了《農藥合理使用準則》和農殘標準來規(guī)范農藥的使用。2 ^( u" U4 f% R" H7 e4 g/ }
張朝賢說,大量田間試驗證明,膨大劑在合理使用下對西瓜品質無明顯不良影響。在實際應用中,瓜農應按照標簽規(guī)定的用藥劑量、用藥時期和施用方法施藥,如果使用時期不當,或者擅自提高劑量或處理不均勻,會導致局部濃度過高,出現畸形果、裂果等藥害癥狀。1 z0 X6 V7 H$ n7 S; _
據介紹,中國根據國際準則,在借鑒發(fā)達國家經驗的基礎,建立較為完善的農藥安全評價體系。美國、日本等許多發(fā)達國家將膨大劑列為不需要進行毒性管理豁免物質清單,其殘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標準,目前還沒有科學的證據表明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。# a" t) Y; P5 c1 d* ~( j
張朝賢說,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國首先研發(fā)的,日本于1985年開始生產和使用。據查證,目前,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記和使用。目前,氯吡脲不僅在中國使用較廣,而且在美國、歐盟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韓國等國家和地區(qū)都在廣泛使用,長期的使用實踐證明,對人體健康不會產生危害。1 e) y* A, C5 T! w* C
赤霉酸作為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,最早由英國于1961年研制生產。目前,赤霉酸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,尚未體有害。發(fā)現對人 |
|